知识联系(四)——互补
接下来,介绍一个比较特别的建立节点之间联系的方式。
互补的知识结构建立也是一种寻找规律的知识网状结构。这里用两个常见的知识节点建立这个链接。在经济学等学科中有关于“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规律,即在现实中累计了一点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就会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富者始终富有而穷者会持续贫穷的现象。依据《马太福音》中“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学者将这种现象叫做马太效应。
而在物理学上,有一个与之正好相反的定律——楞次定律。楞次定律描述了感应电流的方向,强调了感应电流总是抗拒磁通量的变化,这与马太效应恰好相反。最后结合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建立起来了一对互补的知识概念关系。在此,读者可以认为天之道是自然的规律,人之道是社会的规律来理解。而这个理解显然是有偏差的,笔者会在后文中介绍如何修正这个偏差。
接下来就可以将一系列的现象与马太效用建立简单链接来丰富这个知识节点框架。例如,笔者在案例中强调的阅读能力影响各科学习的例子(详见《理解和分析学生的语言结构》),就是马太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应用。这样就建立了一条新的线,将相关的知识与互补关系的知识建立起来联系。
建立互补,是为了能够通过这种对立的特征建立起来相互印证的知识框架。在各种学科的学习中都有相互对立的两种情形。从小学开始学习反义词就是在利用互补的关系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互补建立起来的联系不一定是对立的,也有可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相反的方向。例如在高中物理学习电容和电感的时候,就利用了两者相互之间的反向联系——电感通直流阻交流,电容通交流断直流。虽然两者的相反关系并不是那么完善,但是也已经能建立起来电学原件知识节点之间的关系。